顯示具有 【觀點】聽說發牢騷是人之常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觀點】聽說發牢騷是人之常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搭一座橋


想了又想,還是把想法留在這裡吧,畢竟這裡是我一直以來為自己的一切,愛好、日記與想法留下紀錄的地方。

謝謝Key的鼓勵。


前幾日,看到學弟分享了這篇評論今年台大師長畢業致詞的文章,想起自己在畢業前夕一頭熱所寫下的那篇。當時滿腔熱血,現在回頭看起來字句間充滿了各種成見,許多只剩「呵呵」兩字可以作為註解(所以果然真正看透我的只有海賊貓XD),但總之。

我有點可以理解作者的氣餒與失望,但我不確定,這是不是跟我自己本身的個性與所學科系有關。台大是個大學校,院系包羅萬象(也沒那麼誇張啦,但我想該有的差不多都有了,除了沒有藝術學院吧),我所在的醫學院,一直以來都希望提倡人文精神,去關懷,去提供幫助;但四年下來我自己的感受,其實覺得來自修課獲得的感受,遠不及一趟到雲林參訪的旅程。

畢業以後直到現在,我一直都在想——大部分是洗澡時想最多——我能夠怎麼樣,去運用學校交給我的這些東西。包括之前開放的Ask(大家的問題真的是千奇百怪啊我說,但我真的每一則都有看,只是因為學藝不精,很怕錯誤,很多思考邏輯需要被考證所以不少問題被延宕很久,真的很對不起),開拇指外翻刀而寫的住院記錄,這些的每一則,我都寫得戰戰兢兢、誠惶誠恐,我一直、一直害怕自己給了別人錯誤的知識與觀念,即便如此我還是希望就算是一點一點,做得很慢,效果大概也不好,但我想,也希望,可以把學校交給我的這些知識(或者說「挖礦能力」)交給那些需要的人。能夠書寫這些,我想多少彌補了我在工作時時間永遠不夠用的遺憾。

走出校園以後,我才真正體會到,要能夠用對方也能理解的語言解釋自己的思維是一種能力,需要被鍛鍊、卻非常重要的能力。

誤會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資訊不對等而起。

如果能夠把自己攤開來,提供對方一個了解的機會,解釋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決策出現,很多時候可以直接化解對方的抗拒或直觀成見。可是往往,出於時間、出於效率,我們選擇放棄了溝通、放棄傾聽對方再陳述自己,屏障、誤解與成見就能伺機而起。


接觸了知識,就會知道它是多麼的龐大;但我依然深信,所學所知,皆本於人,終歸於人。(探索宇宙萬物運行的奧義亦若是,畢竟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終究密不可分)

我依然期許自己,盡可能去搭一座橋,讓領域外的人們也能碰觸到這個知識體。

這是我在畢業以後,對自己的期待,以及正搖搖晃晃、如履薄冰在走的路。


2016.6.15 照片攝於Auckland Sky Tower, 2014

Read More...

給二十四歲自己的一封信。



親愛的:


  這一次,我沒有在妳剛滿二十四的那一日寫信給妳,不似以往我們的默契慣例;並非刻意為之,但或許老天自有祂的安排。

  就在妳生日後,恰逢一周七日,有群人,為了抗議政府破壞民主法治的暴力而衝進了立法院。妳是在醒來後的隔天,一邊吃著早餐一邊準備出門上班時才發現的。再過一天,妳發現,這群人還駐守在立院內沒有被驅離,而在院外周遭,已有人潮開始聚集。妳聽說警方已開始集結,調派大批人力準備攻堅。

  晚飯後,妳和朋友走到熟悉的超商轉角,大學時代為填飽肚皮而時常路過的街道已被圍觀民眾塞滿,一大隊身著防護衣、手持盾牌或長棍、不知是剛輪替下崗還是準備上崗值班的員警在群眾的注視下走過林森南路。妳聽見身邊的一個還帶著妝、狀似剛下班就趕來關心的女生說:「這些警察難道沒有身為台灣人的尊嚴嗎?他們難道不憤慨嗎?他們難道不為自己的無動於衷感到羞愧嗎?他們怎麼可以!」妳沒有當面反駁她,只是拉著好友一邊往約定的車站前進時一邊埋怨:警察也只是在盡他們的職責,一如面對病人的醫護人員,無論對方是否罪大惡極罄竹難書,也都得救;因為那是他們的職責。

  妳的河道和臉書被關心的好友們提供的各種資訊洗版。妳聽說,有朋友甚至也住進了立法院。妳欽佩那群鎮守在青島東路和濟南街的青年們,同時對自己的畏縮膽卻感到厭惡。

  親愛的,妳知道麼?其實所有、所有的事,都並非我們所見的那麼單純。例如他們吵著「革命/抗議不是請客吃飯」、「需要更激進的手段才能逼迫政府正視」,例如3/24一早睡醒後才發現昨夜凌晨有人衝入了行政院、有人動用了武力強制驅離手無寸鐵的青年,而那一夜鮮血淋漓。

  親愛的,我知道妳憤慨、妳的內心洶湧。妳曉得血與汗才能獲得更正式的重視,但妳不願提倡激進只因妳認為沒有捨我其誰的壯志,又怎麼能高談闊論鼓勵別人為自己流血。妳知道這樣的對立衝突在所難免,瘀青、挫傷無可厚非,但妳沒有預料到警察會對除了自己的聲音沒有其他武器的人民揮動棍棒和盾牌,用實際和口頭的暴力去攻擊對方的要害。

濟南路上有人在大量警方守備前的黑柵欄綁上一束白色百合,那一幕讓妳說不上的詭譎氛圍竟是妳早有預感。

  妳在電腦螢幕前怎麼也想不明白,只感覺黑夜籠罩,妳原以為充滿希望的島此刻盡是絕望。眼淚靜默地流,在妳以為安全的家中。

  有人說:這不只是程序正義或經濟的問題;這最根本的還是政治問題。

  是啊,親愛的,我想妳也有如當頭棒喝吧。

  還記得所有我們讀過的文章裡,最讓妳震撼的竟然是那一句柏拉圖的格言:「拒絕參與政治的懲罰之一,就是被糟糕的人統治。」(The punishment which the wise suffer who refuse to take part in the government, is to live under the government of worse men.)

  原來這才是我們最大的罪過。是誰讓代議政治失效、是誰允許三權分立被破壞,又是誰任由它們繼續?

原來是我們;當學校把公民課時間拿來補強「更重要的科目」,當公民課文只是「背了就會高分」的螞蟻文,當長輩和老師只要我們「把書唸好、考試考高分就好」時我們買帳了。

  原來是我們;原來是從小對台灣政治與媒體都失望透頂,於是年過二十有四卻從未投過一張選票、對只會播報演藝圈花邊和圓仔卻對國際大事隻字不提的電視新聞感到無奈卻未曾有過實際動作的我們。

  一直都是我們。

  親愛的,那一晚帶著值班過後的疲憊,面對同一車廂裡還在滑著手機、玩著Candy Crush的乘客,捷運上的我們在心中無聲地吶喊:「為什麼你們還能夠假裝平靜?當就在同一座城市的人們正在靜坐抗議,為台灣人民爭取一個未來的同時,你們還在這偽裝出來的平和苟且偷生?你們怎能容忍?」

  親愛的,不要再視而不見,不要再縱容政客破壞台灣的民主,不要再保持沉默。

  3/30讓我們一起走上街頭。

  二十四歲快樂,我最親愛的。


2014.3.29 所有親愛的、勇敢的人們:黎明前夕的夜最為黑暗。加油。

Morning without you is a dwindled dawn.  -- Emily Dickinson

Read More...

給孩子們,那些我在大學學到的事。


國考終於落下句點,而隨著年紀漸長,身邊出現越來越多年紀小我幾歲的孩子們,一眨眼,我也從當初四處喊人家姊姊的小女孩變成了被喊姊姊的準社會新鮮人了。這些孩子們最近都正準備要上大學,而我,卻剛從大學畢業。有些話、有些感覺,是剛離開校園的我,想和正準備踏入「大學」的你們分享的。

不知道,還沒進入大學的你們,對於大學有著什麼樣的想像呢?

學測也好,指考也罷,首先恭喜你們,終於脫離了國高中以來不斷不斷被父母或是社會環境逼迫接受的密集教育/考試(還有為此因應而生的補習班)生活。渴望有著和國高中不一樣生活的你們,可以開心地期待,因為大學生活絕對和你以前的求學日子截然不同,它會更大、更廣,甚至不在校園裡頭。這是它值得興奮,也是需要警覺的特點。

在大學生活裡,不再會有你專屬的導師,但特別的是,你遇見的每個人甚至每件事,都有機會成為你的老師

1. 最重要的是時間管理

我在大學生活裡學的第一課,就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大學和國高中很不一樣的是,學生和老師們會在每一間教室裡來來去去,沒有所謂「固定的教室」、「固定的位置」。鐘一打,下了課,同學們不會在像以往會聚在一起,有機會相處一整天,你在課堂上遇到的同學,很可能來自不同系甚至不同學院,你可能遇見熟識的朋友,打聲招呼聊上幾句,卻也可能到了期末考你都還不知道你身後同學的名字系級。下課鐘響後,人如同潮水,有些形成漩渦匯聚,有些則一拍兩散從此不聚首;這也表示:沒有人會叮嚀提醒你做應當要做的事。

老師給了學期課表,說明要交的作業、要考的試,但是你唸不唸書、交不交作業、來不來考試,甚至出不出席上課都不再會有人強迫你。發現你沒來上課,也不會有教官打電話試著聯絡你或是通知家長。一切自由心證,但相對的,你學到什麼也是自由心證。

畢竟,沒有人能夠對你的頭腦、你的人生做出任何保證;而只有你自己能夠為你的人生負責。


2. 不要因為別人的意見而選課

我在大一的時候,因為立志要轉系到藥學,在查好轉系資格及條件以後,我就開始規劃我的大一生活藍圖。我希望把成績衝高,所以除了系上定的基礎必修科目以外,我盡量只挑選學長姐/ptt上別人評價的「很涼」或「很甜」的通識好有更多時間唸書或是得到更高的學期平均。然而當大四結束後、我列印出備用成績單時發現,我分數最高、印象最深的那幾門通識,都不是別人口中「很涼」或「很甜」的課程,而是我因為興趣而去選修的通識課。現在回首,我根本不記得我在最初幾門「很甜很涼」的課裡學到了什麼,但是成績單上那幾個漂亮的數字卻能讓我想起我曾經在喜歡的通識裡寫了多少作業、唸了多少書,但又玩得多麼盡興。

在目前的制度裡,通過國家考試合格的藥師在修習過一定學分(目前是16)的中藥課程以後,便取得了中藥的調劑資格。在班上我比較親近的朋友圈裡,第一個決定要選修中藥課程的人並不是我,但我卻是其中唯一一個修完全部學分的人。我並不是要評判她們毅力不足半途而廢,畢竟每個人的生涯打算不同,我和她們希冀自己走上的路也絕不會如出一轍。在考量畢業以後開課修課的機會以及學費(在學生修課自然是不用額外再繳交學分費)之後,我盡可能地趕在四年以內把所有的學分都修到手了,這對我來說其實並不容易,畢竟身為一個沒有想到轉系前先修、又有一大堆待補必修課程在身的轉系生而言,難度比本系生要高許多,但在我衡量利弊以後,我認為在大學期間修完這些課能對我的人生可能有幫助,我還是選擇修完它們,哪怕我下半輩子或許都會在沒有附設中醫門診的醫院裡工作。至少,當我日後工作上有了這樣的需求,我不會扼腕以前貪圖空堂或閒暇時間而放棄了這個機會。(再說,多學一方面的知識就算不精,也至少有了最粗淺的認識,和別人交談聊天時最少不會一無所知)

人生有很多的路,沒有人能告訴你該選擇哪一條,又要怎麼去走。從大學開始,不再有人會為你下決定,父母、師長、朋友或許能夠提供你意見,但他們的意見不是圭臬,也不一定是最適合你的方向。只有你自己,才能夠為自己做出最正確、最不易後悔的選擇。


3. 不要蹺課,除非你確定有更有意義的事情要做

還記得是「非處方用藥」的第二堂課,來上課的並不是我們熟悉的學校老師,而是在藥品分級方面有著豐富經驗的學姐。上完課之後,全班為她鼓掌。下課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我想著: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唸大學。

可能在上了四年幾千幾百堂課,經歷數十位老師之後,才會遇見這一個會讓你覺得「對,現在站在台上的就是我的榜樣,我希望以後能夠像他一樣(專業/熱情)」的開課教授或是客座講師。

是這樣一位老師(或是他說的一句話)會讓你感覺你上課、來上大學是值得的。但是,你不能肯定那個人或是那一句話會出現在那一堂課中,所以,除非你確定你能將課堂時間做比睡覺或是和朋友出去玩耍更妥善的運用,不要隨意放棄任何一堂課,因為你有可能會因此錯過改變你的那一個關鍵轉折。


4. 找一份打工

高中畢業以前,我的物理老師曾經對我們班說:「好好把握你在大學的時光,不要賤價販售了它們。如果100塊能夠買你人生中最精華的一個小時青春,那我很樂意掏錢!」我當初不太懂,為什麼他會這樣子說,又為什麼他要視工讀為洪水猛獸,後來我終於理解,老師那時是希望我們將時間運用在更有效益的地方。

在我大學四年之中,我唯一做過的工作只有家教。我還記得第一次下課後,家長媽媽開車送我回捷運站,車上她一邊掌握著方向盤一邊說:「有錢賺很好對吧?」霎時我百感交集。手頭上有錢當然很好,但是有了錢,更應該學的是該怎麼去管理你的金錢。因為工作的收入,或許不多,但至少你的經濟比起高中更獨立了一點。在我因為課業而結束家教以後,有一次我去ATM領錢,忽然有種不熟悉感,因為已經太久沒有向家裡拿錢。那感覺很好,因為會讓你覺得不需要仰賴家裡,甚至有可能反過來拿錢回家孝敬爸媽,自己終於長大了。

適度的工讀很好,能夠讓你和社會更貼近一些,但事情都是過猶不及,要是你發現工讀像怪物把你空餘的時間全數吞沒而你甚至無法挪出時間唸書和完成作業時,那就該是你停下來好好想想去工讀的理由究竟是什麼的時刻了。

回憶我的家教工作,讓我收穫最多的其實並不是收入,而是如何和陌生的長輩還有平輩相處、如何得體地應對進退,還有學習對金錢負責。而更幸運的是,我遇見了一個妹妹,她讓我發現自己擁有的可能,從她身上我學到的或許不比她從我身上學到的少。

一份工作,如果除了薪水以外無法再給你更多,例如成就感、滿足或是快樂,那麼你永遠不會找到足夠的動力讓自己繼續下去。對工作的熱情,是除了供你溫飽養家的薪資以外你應該考慮的條件,畢竟,人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要和自己的工作相處,如果無法從中找到快樂,那麼你後半的人生大概也很難真正稱得上幸福。


5. 改變自己至少一點

上大學以前,我的社交圈很小,除了同班同學,很難得有機會拓展自己的交友圈,加上生性害羞,連到商店裡買個東西、結個帳都覺得彆扭;再加上高中又沒有補習,生活裡的男生簡直屈指可數,自然也不懂得該怎麼和異性相處。除此之外,家裡外婆、父母把我照顧得很好,鮮少自己打理家事與生活起居(我哥常嘲笑我是「生活白痴」),我自己內心明白,這樣的我在社會上絕對無法生存,也因此離鄉背井、到了住進宿舍以後,慢慢開始強迫自己去適應。

改變可以一點一點,從小地方著手,例如加入社團,強迫自己攀談/和不認識的人交談、主動認識新朋友,強迫自己在聆聽對方說話時注視著對方,提醒自己微笑,提醒自己習慣向為自己服務的人說「謝謝」。學會主動關心別人,學會有條理、理性、禮貌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及來意。學會多為別人想一點。

我從不敢和男生四目相對到如今能和異性朋友談笑自若,從不知道洗衣機該放多少洗衣粉到背著背包在異國大街小巷裡遊走,都是自己逼自己學出來的。(小秘密:其實到今天我和陌生人講電話都還是會很緊張,但我正在設法改善它)

社會是由很多人組成,而沒有一個人能夠避免和別人相處的機會,即使只是去巷口便利商店買個早餐零嘴。與其等待社會適應你,不如盡早訓練自己適應社會。

大學是一個訓練場,如果你有想要成為的模樣,趁著自己還年輕還有強大的可塑性時敢把自己改造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樣子,因為要是等到出了社會以後才開始改變,稜角或許磨得掉,但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更為高昂。


6. 多和人們聊聊

大學和高中很不一樣的是,教室的範圍被打破,你認識的人也不再只局限於你的同班同窗或是補習班隔壁的同學。在社團或通識課堂裡,你會發現周遭的人可能來自不同系甚至不同學院,他們學的專業、家庭背景或生長地、看法理念可能和你完全背道而馳。有些人可能從來沒離開過台灣本島,有些人可能回家一趟需要5個鐘頭;有些人需要靠自己打工存錢付學費和生活費,有些人可能認為300元一餐、週末跑跑電影院/演唱會是稀鬆平常的家常便飯。有些人覺得生命是一趟旅程,有些人則信仰「活在當下」。

當你和他們聊天、聆聽他們的故事,會讓你意識到:世界很大,而且它從來就不是一元化

我因為網路的緣故,認識了很多年紀長我許多的大姊姊。每當我遭遇凡舉生涯規劃、感情糾葛等諸多問題,我會想聽聽她們的意見,因為她們也曾經走過自己的路,有過自己的決定;他們會告訴你自己的經驗,讓你自己評估眼前抉擇的利弊優缺。

多和人聊聊絕不是一件壞事,畢竟生命只有一次,除了看書看電影,想體驗不同生命最好的方式就是:傾聽他人的生命故事。


7. 不要害怕去敲老師的門

在大學,你或許會訝異地發現,老師不再會在下課之後主動留下讓同學提問,或是語重心長地在課堂上告誡你們人生道理。教授和學生的距離變得遙遠,即使有了office hour也鮮少有同學會去敲老師的門,要是在課業上遇到什麼問題,不是詢問同學便是求助助教。

大三剛開始不久後,我也開始思考起自己的未來。我鼓起勇氣和系導師約好時間,和她聊完以後,除了更確定自己想走的方向,也有了更多膽量再去詢問更多老師、更多方嘗試。我寫信給完全不認識的成大老師詢問他能否在寒假參觀他的實驗室,好了解研究生與實驗室生活的粗概外貌。在下課後攔下何老師詢問她能不能在暑假時到實驗室待一個月,了解臨藥所學生的作業型態。我跟著學姐們跑機器和數據、跟著學長到病歷室抄寫病歷,也趁機和他們聊聊為什麼會想念研究所,對於自己未來的發展又有什麼計畫。

大學裡老師或許不會主動提供你資源,但那並不代表你不能主動尋求老師的協助。梁老師說:「如果一個老師連學生都不願意指導、幫忙,那他就稱不上是老師。」

老師辦公室的門或許一直都關著,但是你可以主動去敲開它。因為當你進入大學、甚至步入職場以後,所有的學習都是仰賴你自己「主動」去進行的,不會再有人「有義務」去教會你了,一切都得靠你自己。


8. 隨時都能學到事情

在我們實習的門診藥局,因為處方箋數量十分龐大,大多數時間我們都是站在藥台幫忙學長姐調劑藥品。有些志向不在臨床的同學認為自己是在浪費時間,因為「學長姐有薪水拿而我們卻要幫他們做他們被聘來做的工作」。我很喜歡門診藥局,或者說,我很珍惜在門診藥局實習的時光。當自己熟練以後站在藥台,可以一邊配藥一邊和學長姐聊天,聊他們對工作的看法、聊他們執業以來的經驗;更多時候,當大家忙得不可開交沒空理我或是大家在休息放鬆閒聊時,我喜歡偷聽他們的對話。

謝組長說:「要把實習當作你好像真的已經在工作一樣。」

因為還是實習生,所以學長姐對你的防衛心不會那麼重,他們會更願意敞開心胸跟你聊天,或是任由你偷聽他們的交談。從其中你會發現,什麼樣的人會因為什麼樣的個性或是做事方式或是行為態度而被同事埋怨。事情可以怎麼處置更好,面對事情又可以怎麼樣從更全盤的角度去考量大局。

你可以學習日後自己真正踏入社會職場後,應該避免、應該注意的重點與細節。

專業與經驗固然非常重要,單是光仰賴這兩項無法讓你在職場上成功,人際也是其中無可或缺而且無法逃避的重要環節。

每一件你經歷的事,其實都能讓你學到一點智慧,端看你用不用心去揣摩而已。



這一些,是我在大學裡懵懵懂懂之中獨自摸索出來的心得,它們可能不會每一條都很有用,但至少,我慶幸自己還能夠和你們分享這些當初當我站在大學門口、面對無垠學府不知所從時沒有人告訴過我的事情。希望它們對你們在將來大學黃金的四年歲月裡,能夠有所幫助。

祝福你們也能擁有一段足以改變你們人生的大學時光記憶。



2012.8.7 在排行程與找房子的水深火熱之中一位老人的嘮叨碎嘴。

Read More...

血統。



  我的右腳小趾趾甲上,疊著一片小小的趾甲。

  年紀小一點的時候,這個特徵還沒有很明顯。有個晚上,我和母親窩在房間裡修剪著指甲,我想起了從書本上看到的訊息:有兩片腳趾甲的人有著漢民族血統。我詢問母親,她指著自己的腳趾給我看,說道:「有呀,妳看,我的就是兩片。妳爸的就沒有。」

  父親的祖母是西拉雅族分支的馬卡道族人;他一直以自己比一般人高挺的鼻樑為傲。

  我瞪著自己的小趾,忽然有點難過。

  『我不是漢人』這個念頭在腦海裡盤桓。那個時候的我,因為自己不是「純正漢人」而沮喪。

  後來上了高中,一堂歷史課裡,活潑的歷史老師俏皮地彎起手臂,她說:「我那時候就對我爸說:『天哪我手上有那條線耶!』我爸就回答我:『對啊,那妳就是「番仔」啊!』我是『番仔』!我那時候超難過的覺得自己怎麼可能會是『番仔』?」她笑了笑,「但我現在很開心,對啊,我就是『番仔』!」

  我彎起左手臂,在手肘上方兩公分的地方,一條溝淺淺淺淺地畫過去。我是「番仔」,側著頭我想了想,沒錯呀,父親一直以來都以自己有平埔族血緣為榮;怎麼說我至少都有他的二分之一基因。

  看著那條線,我微笑起來。

  更長大一點,有一天在剪腳趾甲時,我修好了趾甲邊緣,忽然發現,右腳小趾一塊趾甲被掀開了一點,再仔細研究——並不是我的指甲被外力撞裂開,本來在大趾甲的右邊,有一塊小小的趾甲就牢牢地黏在上頭,一直以來我都誤會它是裂痕的產物。

  所以我還是漢人。

  外公是湖南人,他傳了二分之一給母親,所以我身上流著四分之一所謂「純正的中原血統」,就顯示在我的右腳小趾上。

  光是我本身、我這個人就是族群混融的產物。

  小時候聽到外省情節、族群仇恨或糾紛、二二八事件,還有年老孤單的榮民和眷村出身的孩子受到欺負,總是義憤填膺;怎麼說外公也是這樣顛沛流離過來台灣的,這麼多年來開放旅遊後他只回去過一次,也只這麼一次,他熟悉的父母、親人都不在了,經濟環境壓力讓那群不再親的親戚變成只懂利用血緣伸手要錢的陌生人。家在哪裡?在台灣嗎?台灣人不要他,口口聲聲說「支持本土」、「愛台灣」、「正港台灣人」。他為這塊土地付出過,但是這裡不要他。他想回家,但故鄉人事已非更沒有家鄉味。

  逐漸長大之後,標籤的情況在政客掌中玩弄、操縱之下更加劇烈: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新住民。

  那我這個四分之一外省、八分之一平埔,還有其他不知道多少比例的混血孩子,能夠稱作台灣人嗎?

  當報紙上標題寫著:「台語正名為閩南語就是不愛台灣」,我當下愣住。語言雖不像血統有著那麼容易交融的特性,但語言也同樣是世代流傳下來的特徵,當你的父母都說這種語言,你自然也會說這種語言。這不是貼上標籤就能夠定義的東西。就像我血管中的鮮血,和我身上每一個細胞裡的基因,他們都沒有所謂純正,他們都是混血混血再混血之後,在我身上表現出來的。

  我在澎湖出生,在屏東長大。我流著中原漢人的血、也同樣流著馬卡道族的血。

  就如同我們這一代的每一個孩子。沒有人能夠說我們任何一個不是台灣人。

  因為我們都愛這片土地。以我們的方式。不單只是在臉書上按讚、或是在家裡客廳電視機前看著新聞破口大罵,甚至是隨著政客起舞而仇恨彼此,攻擊對方這麼做或不這麼做就是「不愛台灣」。我們都愛這片土地,用自己的方式為她付出,為她的孩子、為住在她之上的這群人、這一個社會、這一個環境而付出。

  從我們的傷口之中,流出的每一滴血都是鮮紅色的。

  沒有一個人不同。


2011.6.8 應該來拍張我的腳趾照片;照片是P的腳丫。
謝謝噗浪上的大家:有兩片腳趾甲的GAR、Ine、雅文老師、小I、鬼狼,手臂有線的畫晴、小直、阿冷,兩個都有的酵母麵包,兩個都沒有的Yvonne、小哈!;)

Read More...

成鳥歸巢。



  「不是台北縣市的學生請舉手。」

  「畢業後想返鄉服務的請繼續舉著。」

  「謝謝,請放下。」

  那一日,我幻想著這樣的場景發生在課堂上。這是我所沒有問出口的問題。我沒有問,老師沒有提。我想,或許,這永遠不會發生,雖然我是如此好奇最後舉著手的、很可能寥寥無幾的同學們,他們臉上堅定的神情。我是如此相信那會是激勵我心的畫面。

  那一天,是我第一次聽見徐超斌醫師和他的《守護4141個心跳》故事。

  我不知道當徐醫師毅然決然放棄在奇美醫院有著大好前程的高薪工作,駕著車子,從台灣海峽出發,穿過中央山脈尾,最後抵達太平洋回到台東,回到他出身的村落,為那四千一百四十一位鄉民服務時,他腦海中或許千頭萬緒,或許只有單純一個念頭,但存在其中的,必定有一項:疼惜。

  小時候我不理解,父親總是執著地叨咐著:「念大學可以到遠一點的地方去,台北、美國還是其他地方,都沒關係,但最重要的是,當妳畢業之後,妳一定要回來。」世界那麼大呀,那時候的我想,如果能在國外工作不是很好嗎,薪水和生活品質、環境都會好很多,為什麼一定要回來台灣這個小小的地方?羽翼初豐、振翅待飛的一隻隻雛鳥躍躍欲試。

  是當我終於離開了家,在相隔四百公里外的城市求學時,我才明白「家」這個字後面牽扯出的樣貌。那不只是幾個房間、幾棟比肩的屋子、一條巷子所能處理、代表的意涵。那是氛圍、是溫度和天氣、是生活步調、是無盡延伸的空間中的每一樣事物,是人,是你最熟悉的一切,所有的所有所揉合出的一個記憶──這是才是家。

  我出生於澎湖,生長於屏東,都是被海包圍的兩地。有時候,我會帶著驕傲的語氣打趣自己是「水的女兒」。這兩片土地,容易被誤解、總是被遺忘的土地。中山高建呀建,停止在高雄;高鐵蓋呀蓋,終止於左營。交通伸不入屏東,觀光客路總是路過,直接抵達台灣末端,於是「墾丁」乾脆取代了整座縣市。跳上飛機,得花費半個小時才能夠踩上的那座小島,觀光客、旅者填滿了市區街道。天人菊不知道還開否。這兩片土地,就如同每一片快速道路無法觸及的土地,孕育出一個又一個優秀的孩子,彷彿溫柔的母親,為了更好的教育而將他們送到外縣市學習。有時候他們會回來,帶著那已然茁壯、堅強的身軀及意志。但更多時候他們從不再回來。而她只是不斷不斷地養大那一個個幼孩,將他們推出自己的懷抱,並等待期盼著他們返回,對自己伸出一雙支援的手。

  我試問過很多朋友,願不願意到南部唸書甚至是工作。他們多數搖頭。

  「為什麼?」

  「交通很不方便。很多事情不方便。」

  媒體上,大家總是在吵、總是在關注城鄉差距的問題。可是,當北部人才不願來、南部孩子不願回,到底該由誰來建設已經南北落差的南台灣、提供那一雙手?

  願意像孫運璿先生這樣毫無保留地為不是自己家的地方耕耘的人畢竟是少數。只有出生這塊土地的孩子,才會對這塊土地有著哺育感恩的最深刻情感。

  忘了是誰說過,「服務是無私的奉獻」。醫學院的學生,正在學的、在爲自己準備的,就是爲了日後服務患有病痛的人類。服務需要的是熱情、是無我、是爲需要的人提供適當、專業、有效的幫助。是當你從對方看見因為你的協助而卸下痛苦、困惑的神情,看見對方好轉,重新再擁有微笑、擁抱自己的生活時,那種筆墨不足以形容的感動,是最初選擇醫藥服務的理由。

  每一次上慧玲老師的課,總是會因為她話語行間中傳遞出的無數為病人著想、捍衛健康的決心和熱情深深打動。

  社區藥師是藥事服務人員在漫長戰線中站在最前線上的人、是深入每一個鄉里角落的守護者。每一位走進藥局門口的人,都和你一樣、與這片土地有著相同聯繫。「人不親土親」,是因為對這片地、這群人的愛和熱情,才會願意將每位病人看作自己的親人般對待,才會認真專注於位他們的健康把關而不是只想著該如何從他們身上獲取盈利,才更應該選擇走上這一條路。

  或許有一天,當我退下身上的白袍,熄燈準備返家時,我會見到那一位母親,正遠遠地對我露出她永恆包容、溫柔的笑容。



2010.12.31 我深深期許日後的自己不要忘記這樣的初衷。

鄭重聲明:不歡迎吵架、筆戰。我會刪除留言,不要以為我很寬容,其實我的度量很小。

Read More...

【微風】親愛的,有些路妳得自己走。



親愛的可微:

  前幾日妳和母親送我到車站後,我按照往例地和我媽咪通了電話。那頭她問我妳是不是在明年要考試了?一時間我腦筋混亂沒答上來,但她提醒我,注意一下前幾日的入學新聞。於是我這麼做了。

  雖然妳應該是後年,也就是101年的考生,但明年的改制似乎不小。重點我稍微整理了一下:

1)甄選名額增加、部分學校備審資料可上網填寫、報名費減少
2)學校推薦與繁星計畫合併,改稱「繁星推薦」,機制類似於繁星計畫
3)指考名額減少

  這對不想考指考的妳而言,應該是一件好事。

  「繁星推薦」重視的是在校成績,如果二年級時,能夠依照著現在的速度成長,我覺得對妳來說,說不定會是個有利的機會。當然,就算這一條路前進的不甚順利,至少妳還有申請的機會。而這兩者都免不了的,應該是第二階段的面試以及備審資料。面對這一道關卡,「誠實」是妳最有利的王牌。

  我在一篇報導中看見有個女孩甄選上台灣大學獸醫系,但她說自己對獸醫沒興趣,於是放棄繼續準備指考。看到這,我不禁皺了眉。因為申請入學的意義其實並不是妳的成績夠不夠資格在這裡繼續學習,而是在於想知道妳對於這一個科系的熱情。於是「興趣」變的重要起來了,因為只有「興趣」才會產生「喜歡」,而「喜歡」會造就「熱情」,這是教授們所希望看見的。甄選上自己「沒興趣」的科系,那麼當初還不如不要浪費時間、徒佔別人的名額。說不定,有另外一個真的很想成為獸醫的學生,就因為這樣一個舉動而失去了完成自己夢想的機會。

  不要以為能夠矇騙過教授,因為當一個人真誠的表露自己時,妳會在他眼中看見光芒。那種光芒是動人而無法取代、偽造的。

  暑假收到妳的簡訊時,我真的很開心。當然看見妳的成績有長足進步,我也很興奮,但是如果能夠讓妳對學習,不管是想法或是態度有更正面的感覺,對於我來說,那比妳考上全校第一名還要令我感動。因為我知道,就算成績再好,很多東西(公式、死背的條目)終究不是屬於妳的,而真正能夠在接下來的路途相伴妳的,是妳對這一些事情(無論是學習還是知識)的感受和觀點。就算我無法陪著妳一起,是這一些東西,讓妳有足夠的力量在學習的路上繼續走下去。

  只可惜,台灣的社會還是有很多現實的地方。我知道,一定在很多時候,妳會覺得為什麼大人總是這麼注重分數。噢,甚至不只大人,所有妳的同學、朋友都在乎那張紙上小小的數字。妳可能會聽說:功課不好沒關係,只要學會做個好人就可以了。我可以告訴妳這是事實,但是我也得遺憾地告訴妳,這只是部份事實。

  在台灣,沒有好成績就沒有好大學。沒有好大學就沒有好文憑。雖然說沒有人能向妳保證,一張好的文憑能幫助妳順利找到工作,但幾乎可以確定的是,在現在的這個社會:沒有好的文憑絕對找不到好的工作。於是在上大學以前,我們委曲求全,努力勤奮地念書。在這一個階段,受限於制度,我們沒有辦法、只能順著潮流而動;但過了這個階段以後呢?可能妳會問。親愛的,我想我沒有辦法告訴妳,因為就連我也是到了大學以後,一點一點地摸索,才探見了屬於很多事情真正的輪廓,例如價值觀、信念、原則。到了這一個階段,已經沒有老師會站在妳面前,告訴妳放諸四海皆受用的標準,因為世界並不存在這種東西。宇宙中,像一加一等於二這樣的真理是極稀罕的少數。

  最近我也在煩惱我自己的未來究竟該何去何從。但也因為一位朋友,我意識到,原來我一直在學習的,並不只是紙本上的知識,而是那一些知識背後的意義,還有它們讓我擁有的力量。

  我是在高中學測結束後,捧著科普書請物理老師解釋愛因斯坦的重力觀,醍醐灌頂的那一刻,才真正了解到知識所能帶來的快樂。這也是為什麼,每一次回家後,夜晚我到附近街上散步,看見剛從補習班下課的學生與接送他們的家長,總會為他們感到遺憾和可憐。

  那天晚上妳問我,我在看什麼?其實我是看著妳課本末端那一些從來都被老師無視、被學生忽略的問題討論。在考試掛帥的台灣,這樣「無助於考試成績」的思考性問題向來都會直接被跳過,因為它們對妳多寫對一題選擇題沒有太大的幫助,「不符合經濟效益」我可以這麼說。但是現在不再是高中生,不再需要死背歷史課本上那一行一行課文、再把它們訴諸考卷的我,反而能夠靜靜地思考那一些討論。它們要問的其實並不是哪一年發生了什麼事,又是誰做了什麼;它們只是想知道妳的看法、妳的意見。因為那才是妳自己的。

  我想起相較於台灣課堂習慣性的靜默,西洋電影中上課時學生踴躍舉手表達自己意見的樣子,那種對比之下所隱含的意義。台灣是把知識給妳,歐美(我不想以偏概全,但從我看的電影中大抵是這些國家)是要看見妳這個人。透過討論讓妳在反覆思考辯證中,找出自己的立場;這才是真正用知識建立起一個人。

  我知道,我現在說的很多事,妳不一定能體會。有些路妳總是得自己走過,才能明白箇中道理。但是沒關係,妳還很年輕,還有很多時間。我知道總會有一天,妳會找到自己的方向的。


2010.10.2

延伸閱讀:
大學甄選名額大增 將取代指考
大學甄試報名費 教育部籲調降
大學甄選資料 不必花錢包裝
推甄停辦 「繁星推薦」擴招至8千人
繁星推薦「不只看智育」
繁星砸傷了弱勢小孩

Read More...

關於繁星計畫,以及之後的路



  起因是這樣的。

  我知道,很多所謂菁英高中的那些家長或是學生對於繁星計畫的執行感到不平衡。先前收到學校的信,希望繁星計畫的學生能接受訪問調查、心得,如果不是正好卡到我的行程表,我是很想去幫忙當做樣本的,畢竟一直覺得身為第二屆的受益者,應該分享一點我的故事和感想。

  高中我是直接選擇就讀當地高中(屏東女中)。大家都知道,對於屏東的孩子來說,如果成績許可,通常會考慮直接到高雄就讀雄中、雄女,但是不管是家人或是就我本身來看,到高雄通勤或是直接外宿,對於在成長的我來說都划不來,畢竟那要消耗許多時間,我沒有辦法陪家人吃飯、聊天甚至見面。

  我的國中同學兼摯友P選擇和我相反的路。(當然我們現在一起在同一所大學當同學,這又是後話)聽她爸爸說,最初的幾個月她幾乎是天天哭著打電話回家。而相較之下,每天下課回家,只需要騎15分鐘的腳踏車就能回到家中,開開心心地陪家人吃飯聊天再念書,怎麼看都很讓我滿足。(雖然這也造成我上大學以後非常不習慣一個人吃飯XD)

  在爸媽的鼓勵下,我參加數理資優班的考試,也莫名奇妙就被錄取,於是乖乖就讀。我在16班的日子很快樂,同學人數很少(26人轉走1位後剩25直到畢業),每個人感情都很好;教室很大,大到可以踢報紙足球。

  我選擇屏女、選擇每天都花時間用功唸書的時候,完全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有人跟我說,妳可以用在校成績申請上好大學。從來沒有。曾被哥哥笑過,那麼認真幹麻,反正到時候考大學又不會看在校成績或是校排名,都只看學測級分或是指考的;我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

  高中三年,我只有上過一個月的數學就因班上老師進度太快而放棄補習。此外勉強稱的上是補修課程的是每週一次的英語會話。我每天花四個小時在書桌前,遇到問題留著到學校請教老師,慢慢累積上來。

  68級分以自然組來說不算太好的分數,特別是滿級只有國、英。數學和自然按照往例地失手(沒辦法,我就是屬於不能考大考試的那種人),還被物理老師揶揄是社會組派來的間諜。但我卻是第一個走上前去撕下榜單的。

  在那一瞬間,我忽然體悟到我兩年以來的累積的所有努力在那一刻都被兌換。

  填寫高中志願時,曾經被老師叫到教室外,語重心長地勸說我到高雄唸書,因為他覺得「高雄的資源比較多、環境氛圍、同學風氣都是屏東的高中比不上的」。我必須承認這是事實,但是換個角度想,如果所有的好學生都跨越了高屏溪到對岸唸書,那麼我們還有什麼條件吸引認真的好老師願意來屏東教書?

  可是,我們又能拿什麼吸引好學生留在在地升學呢?

  留縣升學的獎學金我拿了三年,但是學校裡同屆拿的到的只有不到十人。對照私立高中拿出巨額獎金卻仍不能吸引太多學生就讀,似乎大家重視的,不只是暫時的金錢貼補而已,未來的發展機會,才是認真學生所想要的。

  繁星計畫的立意就在此。它希望多提供給這些選擇留在家鄉唸書而且非常努力的孩子多一個機會。如果當初的我選擇外宿高雄就讀雄女以換取「更好的教育資源」,今天以我這樣的成績,我不敢保證我能站在現在這個位置上。

  我相信,和我一樣因為繁星計畫而受益的那些學生、那些幾乎都是在前校排名前5%以內的學生,不會到了大學之後就因此而鬆懈,因為這一群人已經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在用功,讀書習慣是深根蒂固在他們的心中,不會輕易改變、不會任意縱容自己。

  進大學後我又花了一年的時間,在同儕開始準備玩樂享受大學生活的同時乖乖唸書,轉進我真正的第一志願──按照我的學測成績完全沒有機會被錄取的科系。

  在學業路上,我轉了很多個彎才終於走上自己想要的軌道,然而這其中通過的每一個交叉口都不是我不花任何心力換來的。我現在還在走,雖然走的有點顛簸,但至少我很快樂。



2010.5.21 終於考完藥劑,當初激動的情緒也相對平靜不少

Read More...

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



還記得他們嗎?如果你還沒看過他們的故事,請停一停,看一下吧。

點我點我

這是我為了服務學習而看的影片,即便微積分在即,卻一點也不後悔。(所以看一下吧看一下吧)


  祥祥是個活潑的男孩,因為氣切管而不能說話,甚至不能進食,但是他對於陌生人卻是驚人的熱情和友善。祥祥的爸爸是個工人,平常工作時不能看護他,只能請年邁、重聽又不識字的阿嬤照顧。一開始沒有心理準備的人看見祥祥的樣子,通常會對他退畏三分,但是如果了解了他的故事,和他相處了久一些時間(像我甚至只有透過鏡頭短短的幾十分鐘),會發現其實他很可愛。祥祥為了不讓阿嬤和爸爸擔心,三歲就會插鼻胃管,這不是平常人能夠做到的事(就算是成年人也很少有人能夠達成吧)。他想吃飯,卻沒有辦法吃飯;他想說話,卻也沒辦法說話;他想認識這個世界,想認識更多的人,但這些都是他沒有辦法做到的。

  珊珊有一對漂亮的眼睛,她很聰明,也很懂事。六歲以前,她爸爸因為和她媽媽離婚,而把她託交給阿嬤照顧。阿嬤年紀大了,行動不方便,要養活珊珊對她來說已是非常吃力,更不要說能帶她做治療。於是那些日子裡,腦性麻痺的珊珊只能仰臥盯著天花板。後來社工人員發現了她,在阿嬤的同意下,珊珊到了育幼院接受治療訓練。治療成果相當的好,在社工聯絡上媽媽的同時,她媽媽也同意來育幼院照顧珊珊,給珊珊和自己一個機會。春節後,珊珊回到貢寮探望她很想念的阿嬤。阿嬤為她祈禱,請媽祖娘娘保佑珊珊,她的乾女兒(我也是哦),之後的路途都乖乖的、好好的。

  眼淚在珊珊即使很想念阿嬤卻拒絕打電話給阿嬤時,很不爭氣地掉下來了。(我也要去打電話)

  看到祥祥被大人壓制著要打針時,他痛苦的掙扎和哭鬧令爸爸捨不得睜眼看;當珊珊推著輔具,邊哭泣邊告訴自己:「珊珊加油!」,而我,眼淚差點奪眶而出。孩子何辜?他們不應該受到病魔的折磨,他們應該快快樂樂地長大,好好地認識世界,而不是只能在老家和醫院之間徘徊。但是大環境卻不允許他們這麼做,他們背負著社會的眼光,背負著經濟的壓力。我們能夠真正為他們做什麼?是捐募嗎?是陪伴嗎?還是很卑微的──以「平常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珊珊和祥祥都沒有放棄過自己,那麼我們又怎麼能夠放棄他們?

  健康的人都不能體會健康的可貴。祥祥爸爸說,若是祥祥能夠開口說話了,希望他第一句話就是好好地喊一聲「爸爸」,好好地說一聲「阿嬤」。當這些在我們眼中看似理所當然、習以為常的舉動,卻在他們眼中異常珍貴時,我不禁感覺自己真正幸福。

  是人都會有私心,哪一個爸爸媽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生就是健健康康的?只是,要教養一個親生的、健全的孩子已經很不容易,更何況是收養一個身心有障礙的孩子呢?我不是沒有考慮過收養小孩(當然是日後我有能力的時候),但是我也必須慚愧地承認,我沒有想過要收養一個身心障礙的孩子。要照顧這樣的一個孩子,需要偌大的勇氣、耐心與毅力;如果從現在開始培養,我想,說不定還來得及。


P.S 沒看到哭的人,可以去檢查一下你的淚腺了。

2009.3.17

Read More...

第一名的頭銜

  風波終於告了一段落。

  這幾天,不僅我,所有人都累了。

  我應該承認最初是我的錯,或許是「去上海」這個念頭已經在心中太久太強烈了,也或許其實我做事從來就不夠瞻前顧後,不夠小心翼翼,才會導致今天這個局面。

  能不能代表全校同學上台這件事,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重要。很多人會覺得很可惜,「好像三年的努力都付諸流水了」,可是對於我來說,我的人生並不會因為少拿了這個獎而有很大的缺憾(或許多多少少會有一點可惜,畢竟這張獎狀也是我三年點滴累積起來的,即使我一開始的目的並不是「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拜託,在我國中剛畢業,初次踏進屏女校園時(甚至是往後三年直到收到這個消息前都是),怎麼可能想到「畢業」這件事,更遑逞知道「四育獎」是什麼)。

  我覺得,現在的我和國中時代的我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是那時的我,可能會想留下來,因為那時候我甚至會為了一張89分的考卷而落淚。但是現在,我能夠明白自己的生活不會只建立在一張紙上。那些只是空頭銜,不能代表一個人真正的價值。一個人的價值很難去衡量,也只有自己能夠對自己有所評價。

  在經歷過422、120/121的冒險後,我覺得,在往後我的日子,回想起來,類似這些經驗(見到老大、阿姐姐、色姐姐、開姐姐、SA姐姐...眾香港幫,現在面對的則是上海幫),絕對會比那一紙獎狀還要來的更美好。喊口令算什麼?三秒後聲波能量消失它就完全不見了,好多年後我必定不記得當初究竟喊了些什麼。

  令我難過的是,因為我的這個疏失,讓爸爸耗費了這麼多心神,還浪費了1萬多的機票。

  我知道很多人為我抱不平,為什麼要因為短短兩個小時而剝奪掉花費三年努力才得到的資格?

  學校有學校的考量。(我知道那也很扯,就算行事曆上標明了畢業預演,但是也沒標明是「不得請假的重要集會」)但是因為現在事情已經發生了,在我後面還有一百多個同學也想要請假。姑且不論他們的理由究竟是出自於不可抗拒的因素或是像我這種「人為疏失的不得已」還是「純粹想請假」。就是這麼巧,全三年級的同學都有悄悄通融的餘地,就偏偏是我這個惹眼的傢伙沒有轉圜的餘地。

  我知道事情本來有時就這樣,你會犯錯,有時候運氣好,你有辦法補救;但更多時候,對不起,this is how it works,你不能期望自己不用付出任何代價,不能期望自己能夠全身而退。

  我面對的就是 出席預演,放棄1萬多元的機票;或者 放棄這個獎。

  You have to choose. And this is life.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沒有誰對誰錯。重要的是,你自己快不快樂。

  所以事情最後的結局簡直像八點檔連續劇一路急轉直下,在外婆的堅持下我不得不放棄上海。(但是我最慢8月份還是會再計畫過去的!)

  也許就像阿鴻老師說的,「人生一路一帆風順並不一定是件好事。」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或許這次的事件也能將我從漫無目標的三個月(或者其實更長)生活中嚇醒,好好思考、下定決心在大學中究竟要做些什麼。

  希望未來處事能夠更成熟、更謹慎。


2008.5.31

Read More...

點擊率?



  今天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有趣的新聞。有人願意出錢顧人幫忙衝部落格人氣;還有一個女生表示,如果當天自己的部落格人氣沒有破百的話,一整天都會感覺不舒服。

  以上兩則例子都是發生在無名小站上。

  我必須承認,當我在架設這裡時,我還是會有點虛榮心想看看究竟有多少人會來這裡一探究竟,不然我不會貼個計數器在下邊。而另一頭的日點擊率相較於這一頭要來得好多了。奇怪的是,另一頭的連結只出現在論壇我的簽名檔上,但是這一頭的連結可是天天跟在MSN的狀態後。(認識我的人比較沒有好奇心?笑)

  但是當日點擊率不代表究竟我這個部落格會有幾位不同的人們進來翻閱文章。所以我設了個投票(對,現在你知道這個投票是有心機的了...雖然一開始是沒有這個想法的XD),畢竟這種純屬統計性又沒有利益衝突的投票應該是不會有人投過了再投一次。(親愛的,是,我不會因為某個選項票數特高而多創作/翻譯,讓你失望了)於是,21個人這個數字浮現檯面。嗯,21人呢,我很滿足了!

  儘管如此,每天我的人氣指數還是很少破20。但是,does it matter?破10我就很開心了。因為我知道,每個走進來的人會認真地看我的文章,就算沒有留言,我也確信你們確實從我這裡得到了一些東西,可能是部分的歡欣、新的靈感或想法、想買書或看電影/影集的新衝動,甚至是能持續一整天的好心情(這比較扯一點啦!哈!不過要是是真的我會覺得很棒)

  相較於無名那頭,我因為貪圖那150MB的相冊容量(是,我就是拿它來裝MP3的我承認)而開創的部落格,在第一天竟然創下30多的點擊,而所有的文章其實只有一篇被我拿來當連結的《This way, please》!他們是為什麼進來?看到照片上有正妹?(才有鬼我不承認這點)看到有新的(藝文)部落格成立所以進來看看?(如果是這種動機,那麼他們應該還會不嫌累地跑來這裡探探頭,但是似乎沒有,起碼數據上沒有顯示出來)因為這個女生我認識?(這個動機應該也會跑來這裡看看)他們能得到什麼?點進去,看一下,發現什麼都沒有,之後就離開,然後留下1個點擊。那麼這種點擊我寧可不要。

  在大型部落格還有一點令人尷尬的現象。別否認,你一定曾經因為作者的照片而點進去看過。是,我不否認Icon的重要性,畢竟世界上多數的人都是視覺的動物(連我都是啊),但是當你發現無名小站點擊率超高的絕對都是正妹(尤佔大多數)或是型男時,你不得不嘆口氣,哀怨一下自己怎麼沒有姣好的容貌吸引人口。曾經和幾個網路上的朋友小小感嘆過,就算你有再優美的文筆,再充實的文章內容,都比不過人家一個巧笑倩兮。可是,看部落格看的到底是一個人的心靈人格還是她相簿裡搔首弄姿的自拍照?我一直相信外貌不能長久維持別人對你的在乎,但是事與願違很常發生,我們得習慣它。

  在Blogger開始我的部落格生涯的那一天我就明白了,Blogger的連結真的是TMD(對不起說髒話但是我想不到更好的形容詞了)難找,不僅沒有專用的關鍵字或是帳號搜尋器,要是站長心情不好或是基於某種考量而不想讓人知道,還可以在帳號介紹上把它藏起來,連google都沒效。(見鬼了有沒有這麼隱密啊)而不管是其它最大宗到泛濫的無名小站、介面算整潔我可以接受的天空、其醜無比不知道怎麼會有人想要開的yahoo、不常接觸的xuite、和天空相似的PIXNET 痞客邦、每個MSN上都會有卻沒什麼人在寫的MSN Space,還是其它我沒有認真看過的部落格空間,我相信全都比超級隱密的Blogger還要容易連結上好幾倍。無怪乎這裡沒甚麼人光顧。(攤手笑)

  當然你會說,那是對於妳來說人氣沒那麼重要,但是對其他部落格寫手來說,人氣點擊簡直跟命一樣啊!那好吧,我也沒話說了。重點是,我覺得,部落格是個抒發心情、收藏生活心得點滴的地方。有人會進來看固然很好,表示你是被人關心著的;但是高點擊率真的代表有那麼多人關心妳的生活嗎?還是他們只是窮極無聊缺個地方看點正妹打發時間?

  你能夠帶給別人,或是帶給自己多少東西,多少回憶紀念,多少生活靈感,這才是最重要的。



2008.5.24 我承認這完全是怨念發作。

Read More...

北台‧南台




  台北住了一群瘋子。

  今天這句話不知為何突然衝入腦海中。

  台北一直以來對於我來說,可望不可即,陌生,即使我們之間只相隔三百公里。唯一的資訊是電視上的廣告,專為台北人播報的氣象,還有爸爸帶回來的敘述。

  說來好笑,明明兩地的人民都生長在同一座島嶼上,對彼此的了解卻有時悲哀地讓人哭笑不得。

  「你們南部人如何如何……」好像他們習慣這樣統稱我們,覺得「下港」上來的孩子,一定滿口台灣國語,交談一定用台語,衣著打扮很俗很樸實。

  出火車站騎山豬、印表機的有無、到河邊洗衣服,這些故事,我想我不需要再贅述,不過偶爾還是會拿來當「下港人」茶餘飯後的話柄閒聊。

  至於我親身的體驗,大概是當有人問起我,屏東的捷運時,我臉上錯愕的表情。

  好吧,我更正,台北不是住了群瘋子,是住了群傻子。

  話是這樣說,但是我們南部的孩子何嘗又不是會在話語中透露出「你們台北如何如何……」(同樣的傻氣)

  填自願時看著北部的學校,想著自己應該要離家遠一點,去看看,城市裡庸庸碌碌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子?一條馬路能夠停多少輛摩托車、能塞多少輛汽車?學習在夾縫中求生存,學習等待捷運、接駁公車,學習習慣刷過悠遊卡,學習在電扶梯上靠邊站,學習參加影展、逛逛藝文活動,學習城市孩子從小到大接觸的ㄧ切。

  幾曾何時濁水溪變得這麼深了?

  當一個人一輩子沒有踏出過自己生長的那片土地時,那道障礙不知不覺地宏偉了起來,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個樣子,只知道自己最熟悉的這塊小天地發展到什麼樣的程度了。就像清末閉關自守的中國,蹲在原地蒙上眼睛,以為全世界就會因此而為它停下腳步。

  我忽然覺得有點悲哀。站在同一座島嶼上,卻這麼不了解彼此,那麼,還學英文做什麼呢?如果連家鄉都不了解,如何放眼全球?

  如果大家願意跨出自己的領域,看看其它世界現實的樣子,不再只是課本上的幾張照片或者,一段敘述,也許,我們便能讓「地理」這個字更加具體,和,更懂得用對方的角度看待四周。




2008.5.18

Read More...

關於寫作回報這回事(《吃牛肉麵的牛郎&無能的伯牙》有感)


  常常時候會莫名感到疲倦。我不知道是雙魚座個性使然總讓我有週期性格發作,關於寫作倦怠,是常有的事。
  
  喜歡文字創作的人一定都明白這種感受,當一個讀者在妳的文章下拍上一帖「嘿,我喜歡這篇文章」時,必定相當開心。

  可是,近來我卻貪得無厭地渴求更多。

  我知道這麼做有點過份,畢竟回帖這種東西,就像在哪裡看過的一個比喻:「你去小吃店,老闆跟你很熟,所以送你一顆滷蛋;但是今天你不可能自己跑去跟老闆要求要他送你一顆滷蛋。就算他跟你很熟也不行。」但是,我忽然很期待地想像起來,如果有個讀者願意跟你分享他對你文章的看法,而不再只是「沙發」、「板凳」、「地板」地喊,我想,任何一位文字工作者都會十分開心。

  就像一篇讀書心得,只不過入眼的不是印好成冊的書籍,而是一篇網路上PO的文章。

  有沒有曾經感覺過,當你忽然領會了一件事,急著找人傾訴的興奮和激動感?不一定是件很大的事,或許是你發現書中的主角講了跟你夢中一樣的話,或許他用了哪道你在課堂上學過的定理(如果還引用錯誤,說不定還更想找個朋友一起嘲笑一下那個主角)。

  就算是作者,也會希望能夠和讀者交流、討論。畢竟別說筆下角色都是自己寫的,我直到這次才領會到,寫小說,有一部分的樂趣是看人物暴走,看他們淨做些你沒讓他們去做的事。或許你會笑,這根本就是寫作脫序。不過,畢竟寫作這種東西既主觀又難以控制,搞文藝有時候腦袋就是會瘋瘋癲癲的你不知道嗎?

  所以這也是我為什麼會想和每個看客交換心得的原因。一同找出文章中的破綻,作者再改進。有點像是良性競爭。

  人家說,偵探小說的作者是在與讀者比賽,看是讀者先破案,還是作者能夠運用令人拍案叫絕的手法藏住兇手。

  當然,我的小說沒那麼偉大。

  或許有不少作者會討厭別人擅自批評文章缺點(畢竟世界這麼大,什麼樣的人都有),可是如果出發點是善意而非存心搗亂,那麼我很歡迎。

  我的文字不夠成熟?好,可是請你告訴我哪裡需要磨練。

  劇情前後矛盾了;好的,我再想想應該怎麼發展。

  分析角色情緒與性格;我會說我愛死你了,因為我根本也不知道他到底想做什麼。(你大可以說我是個爛作者,但我確實如此)

  能夠讓讀者有更深層討論的文章才是好文章。(當然,你覺得我的文章是垃圾硬要假裝精品我也莫可奈何)

  說回來,其實我不過是想找個人,他能理解你思路,跟你有同樣的想法,讓你有「我不是一個人」的感受。

  有人曾嘲笑愈伯牙為鍾子期絕琴,不過是一場下流創作狂的自作多情。我卻同情伯牙深刻的孤獨。我們都害怕孤獨,不是肉體上,而是心靈上的。就算你的創作爛到一種可怕的地步還是希望有個人能贊同。

  當然事事並不能盡如人意,沒有人回,甚至沒有人看的文章,我也不是沒寫過。《日落之後》這篇,真的是我寫過最認真、也是架構最完整的一部長篇小說(以前寫過那些連低級言情小說都比不上的故事就別提了)。即使它有一半的血統是建立在同人上,但是基本上角色人物除了名字外,已經走樣得連我快不認識了。但是我確實花了很多心思在這篇小說上。(如果你要說我的程度也只有到這樣,那我也沒話說)看的人少,願意回應的人更少,但是至少這篇我投注了不少自己的想法,所以成就感很高,是自己給予的。

  但是翻譯完全就不是這麼回事。對於我來說,翻譯就是沒有靈感時候的文字工作。抓破腦袋、想盡辦法要把英文翻成方塊字,就算有救兵來助陣還是一樣艱辛,殺死無數腦細胞,拔斷無數根頭髮才終於搞定,要是還沒人看那簡直是吃力不討好了。

  說穿了這篇只是公主病在發作。

  有人因此而有想法或行動,是我最大的奢望。如果依舊覺得麻煩或是真的沒想法,沒關係,我還是會繼續寫下去的。畢竟,寫作帶給我很大的快樂,這點無論如何是不會被任何事情而抹滅的。

  芒果大人說得很對,這種事,無論如何是不能要求別人的。從今以後,我期許自己能夠安靜寫作,也為自己而寫。

  少言,因為歷練不夠。
  少言,所以請安靜沉默。

  只是,期望不總是能實現。


2008.4.8

--頭圖是厚臉皮從芒果大那裡偷來的。

--我也期待自己開始做個好讀者。(這是認真的)

--Jacky別生氣,我只是說說想法。(過了這麼久,我還是想叫你 無疑。)

Read More...

小女子

  依舊是那2500平方公分的範圍,左右一榻榻的書如檻欄般困住我,於這小小的書桌。又是為了段考而奮鬥,這樣的光景從上了初中後就月月得經歷一次。燈影搖晃著。眼前那本書叫文化基本教材,中國博大精深三千年精華:儒家學說。這向來被視為中國人的驕傲,也鮮少人會去評判反駁其中道理。然,則此中真字字金言麼?

  特別是孟子,這人說話總自以為是。怎麼說呢?當學生問他為何昨日齊國的百金不收,卻收宋、薛的七十金、五十金?他回答,在齊國時沒有名義。好個沒有「名義」啊,將自己的責任推的一乾二淨。有了名義又如何,表面上貼了一條標籤,暗地裡人家正打著什麼主意,以捐助之名行收買之實,裹著謊騙你收下,結果難道不是殊途同歸,不過人家言語上多繞了個彎罷。拿著就拿著吧,承認自己的德行不盡完美又何妨?世界上畢竟沒有真聖人。如此找藉口(噢是的,儒家裡最愛找藉口又自以為是的只怕就是此人了,例如學生問他為何好辯?他在滔滔不絕又長篇大論後,說自己是為了要承接先聖來明道清夷,再說: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只是徒增後是對他的不解(別跟我說聖人都是孤獨的)和反感罷了。

  而孟子對於公孫衍、張儀的評價是: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先不管公孫衍、張儀是否真的一味順從君主,那句光是那句「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就足以看出古時性別歧視的嚴重,一向「傳統」的儒家思想更不用說了。

  男人(這樣說有人要抗議了,那我改一下,或許該說大部分的男人)很無恥。女人的「順從」難道不是你們教出來的?現在倒好,自己不承認,認為「不夠格」的「丈夫」就說他是行「妾婦之道」,名顯區分出男人上等,女人下等的界線。而就算一位女子做到居仁立禮行義,也依舊不能成為所謂「大丈夫」,為什麼?因為她是個女人,在儒家眼中永遠無法與男人平起平坐。

  可悲呀,哪一條生命不是女性哺餵出來的?從今日現代化較低的族群看來,最最早期的中國原本也應該是母系社會,只不過哪天某個男人掌了權後,就像希特勒打擊猶太人那樣,矮化女性地位。這一壓,女人三千年(甚至更久)不得翻身了。當范仲淹、柳宗元在感嘆自己遭逢貶官的同時,還有多少女人連學寫的機會都沒有,更遑逞考試、任官後再被貶官呢?也正因為女子無法受教育,從來只能「相夫教子」,中國千年文化歷史裡,參與的女性屈指可數。建安七子、初唐四傑、唐宋八大家、明初三大家、公安派……裡面哪一位是女人?不能讀、不能詩、不能文,多少女子才華被埋沒在中國男性沙文主義裡?

  翻開現在的歷史課本,最後一則(距離上一件不知道相隔多少年了)關於女性的是:英國婦女在一次大戰後取得投票權。課本封面上的「世界歷史」說來是個笑話──這是「歐美歷史」,不是「世界歷史」;這是「白人歷史」,不是「世界歷史」;這是「男人歷史」,不是「世界歷史」。而國文課本呢?除了現在女性作家,古文選課中沒有一篇是由女性書寫的。中國文學史的男女創作比例,依數學上的說法是──趨近於無限大。更可怕的是,還有某版本的課本選《獄中上母書》這篇男性沙文主義極為濃厚的文章作正式課文。作者不過十七歲,字裡行間卻透著能夠為君為父而亡卻自認不負母命的思想……由此可見該主義有多麼肆虐於中國社會了。

  男人是種可怕的動物啊,不論是東方西方的都一樣,太多紛擾因他們而起。對女人的方式像另一種帝國主義。(此風不可長啊!)三千年多少女人的付出被遺忘在歷史的洪海裡,因為沒有人幫她們記得,那些含辛茹苦,那些為國為家的憂慮擔心,那些曾在人間走過的痕跡。

  孟子的「大丈夫」又如何?不過是中國男性沙文主義下的產物。我不屑!我寧可安作我的「小女子」,以我自己的步伐走過這一生。



P.s 考試讀書讀到抓狂的產物……男生看到就算了哦……當小姑娘家發發牢騷……

Read More...

龍的傳人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他的名字就叫中國。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巨龍腳底下我成長,長成以後是龍的傳人。
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  --龍的傳人



週三週會時間,高雄的一個劇團來表演。
其中有一齣戲,從炎黃時代開始,把中國的分分合合和輝煌文明都敘述了一遍。
團長在上海讀過書,偶爾的內地口音和語氣聽的我很有親切感。
大家看的很開心呀,有戲看嘛,而且台上的表演那麼逗趣。台下笑成一團也是自然的。
但就在幕落下來的時候,我忽然笑不出來了。
因為,有個聲音唱起了龍的傳人。



暑假時候,因為口述歷史報告,
我才真真切切了解了外公自湖南過來台灣的歷程。
隻身漂過了台灣海峽到基隆落腳。
這裡人生地不熟的,哪有誰好依靠,什麼事都要自己來,什麼苦都要自己吞。
我不知道外公那時曉不曉得,他這一來,再見到故鄉和家人已經是40年後了。
留著同一條血脈的民族,在政治一左一右的拉扯下,硬是分成了兩邊。
這是兩岸的分離,這是時代下的悲劇。



看到歷史和地理課本,我總不禁苦笑。
我們當今的政府呀,
口口聲聲說著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可是國中高中的社會課本上還是出現對岸的文化資料。
老一點的,連「我國」二字都出來了。
怎麼,要「反攻大陸」是嗎?
要不乾脆點說個「台灣獨立」,但是你又怕飛彈飛過來。
可你卻又不敢說「我們和大陸是同一個國家」,因為這樣你的官階就矮了一節呀,你不要。
所以我們就處在這種尷尬的地位。
走到哪都沒有個真正的名份。



有人說,他不是「中國」人,
可是卻又為中國的五千年文明而驕傲。
這不是很矛盾嘛?
血管中流的鮮血難道不是來自同一個祖先?
要擺脫要秉棄這個身分,得先把手劃開,讓血流乾淨了才是第一步。
再來,看看敢不敢將家中的祖先牌位都打碎了,這是第二步。
為什麼?因為他們是「中國」人。
哦,國父中山先生也不是台灣人,因為他死在民國38年之前。



其實我一直為我的出身感到驕傲的。
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
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我打從一出生就是這個樣。
這是爸爸媽媽給我的,這是祖先留下來給我的,不想換也不想染。
這是我對民族和文化的認同。
不管我走到哪,它們都在提醒著我,你是中華民族的子孫,你是龍的傳人。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他的名字就叫中國。

這首歌,應該要自己唱給自己聽,唱得驕傲而勇敢堅強,即使有些心酸。

巨龍巨龍你擦亮眼,永永遠遠地擦亮眼--

Read More...

www.flickr.com
Speechless。少言's 201001。北島冬日 photoset Speechless。少言's 201001。北島冬日 photoset
I'm done here, truly.

我珍惜這裡的每一個字。